"把我的求职故事讲给你"二等奖作品——我的考研历程
我是伟德BETVLCTOR19462012级生物技术专业的黄骞,2016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学习海洋生态专业。现将在考研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同时也作为对自己考研历程的反思。
虽然很早就确定自己要读研究生,但具体行动却是在大三的上学期开始着手准备的。经过大二和大三对专业课的学习,自己逐渐了解生物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慢慢发掘自己在生物学中感兴趣的方向。现在当考研的尘埃落定后,再回想当初自己选择考研方向时的犹豫,不得不承认当时的选择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折衷。上大学之前,一直想做像郦道元一样的人,遍访祖国的山山水水,成为一代伟大的地理学家。虽然阴差阳错来到西农学了生物,但之前的“家国情怀”和“诗和远方”的理想主义却一直没有忘掉,反而愈演愈烈。现在回想在母校的这几年才幡然醒悟,正是母校“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气质保留和培育了我的“家国情怀”和“诗和远方”。与母校的相遇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还是生命中的必然,现已分不清楚。现实与理想的折衷,地理与生物的相遇,促使着我选择生态学作为自己的方向。在“促使”之中既包括着对地理研究的向往,也包含着对生物科学的排斥与无奈。即便如此,我也没有完全放弃生物,选择跨专业考研的这条路。虽然与选择跨专业考研的朋友相比我不是一个勇者,但我应该是一个“理智的懦夫”。因为我没有对自己的本科经历以兴趣为理由进行刻意的否定,而是选择找理想与现实、兴趣与专业的结合点。我想,正是理想的激情和现实的理智造就了今日的我。
考研的方向确定以后,便是对考研学校或院所的选择。虽然选择的过程很犹豫,考虑了很多,但有一点却很明确,不会选择大学而是要选择科研院所。现在回忆当初自己为什么要坚持这一点,其中的缘由大多是个人问题。因为自小在高校里长大,耳濡目染逐渐接受了学校应以育人为主、科研为辅的观点。然而现状却不尽人意,遂使我选择了科研院所作为考研的目标,因为我想让事情成为它本来该有的模样。对考研院所的初轮选择是用排除法做的,其中考虑的因素有该院所的背景(气质),今后发展方向与定位,地理环境等。尤其注重考虑的是该院所的背景,或者称之为该所的来龙去脉。因为在其背景下隐含的是它的气质,它的软实力。自己一直认为,一个院所的软实力在科研中起到的作用远非硬件设施能比,更应为我们所注重。初轮选择后,只剩下四个选择对象,分别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其中较早排除的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应用生态研究所,因为前者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环境中的物化因子,后者的研究方向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这两个研究领域都不是我特别希望研究的。至于水生所和海洋所的取舍,一直到大三的寒假才确定下来。寒假里与家所在高校的一位老师聊天,他提醒我说,现在海洋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国家战略,相比于水生所,海洋所的研究领域更为深远,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更具有前瞻性。正是这次的聊天,促使我于寒假结束时选择了海洋所。
我的考研准备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大三下的考研科目选择及搜集材料阶段,一是大四上的考研科目内容记忆阶段。在选择考研科目中,政治、英语和生态三科是确定的,最后一门专业课生化甲或数二的选择是到大三的暑假里才确定的。虽然自己的数学功底并不好,但当时对生化的排斥心理使我在犹豫中选择了数二,并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地学了一学期,直到暑假参加海洋所的夏令营。在夏令营期间,所里的老师提醒我说,即使心里排斥生化,但也不能否认生化对你来说更容易拿分,考研初试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分数而不是个人好恶。夏令营结束后,面对自己毫无起色的数学,我断然地拾起放下已久的生化,最终生化考出差强人意的118分。在考研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我最看重的是大三下的搜集材料阶段。我准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学长学姐的赠送和与同学之间的互通有无。这一阶段中搜集到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到对考试内容理解和把握的精准度。在考研材料的搜集阶段,由于已对考研科目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在大四上主要的工作是对知识点的深度整理和记忆。在对知识点的整理和记忆阶段中,我采用的重复记忆的方法。我没有重复地死记硬背,而是注重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寻找它们的前因后果,在多种层次上对它们进行整合。虽然开始这种记忆方法的效率看似很低,但到知识点网络构建起来后,一种融会贯通之感便油然而生。生态学的考试成绩(127分)间接证明了这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我在政治与英语投入的精力相比生化与生态要少的多,多数时间里只在生化与生态的学习之余准备一下。英语的参考材料主要是近十年的考研真题,政治的准备材料主要是真题和各个考研机构的预测卷。在政治与英语的准备中,考研真题使我在较少的投入下取得可以接受的成绩,政治73,英语65。
拿着初试383分的成绩(排名第三)进入复试,所经受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16年海洋生态方向只剩3或4个名额,并且前四名均在380分以上。现在回想当时自己为什么能顺利通过复试,我想最关键的是自己对海洋所生态研究室研究背景和导师们研究背景的把握。在准备复试时,我详细研究了海洋所生态室近十年的年报,整理出可能会参加面试导师的研究方向及其研究经历。在面试时,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能判断出导师所提问题的用意所在,并做出针对性的回答。虽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有对导师不尊之嫌,但正是这种感觉给我面试时的底气,使我在面对十几位导师的提问中能闲庭信步,处变不惊。面试结束后,一同参加面试同学问我为何没有一点紧张,我回答说,面试前的确有些紧张,但是面试中却无需紧张。
如果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在考研准备中所有的感受,我想是孤独。虽然考研相比于高考稍微轻松一些,但在两者在准备中所遇的心理状态却截然不同。高考固然很累,但是身边毕竟有一群境遇与自己相同的人,心里便会坦然一些。大学中的各种选择,使考研更像是一场个人的修行。在这一年多的准备时间里,身边没有可以参考和依赖的对象,是自己一个人跌跌撞撞地把这条路走完。时间一长,孤独所带来的手足无措之感变接踵而至。在最紧张的大四上学期中,有时自己竟然一天都找不到机会说一句话,最多的是无奈的自言自语。孤独带来的压抑会使自己变的消极,而消极的心态会诱使自己放弃。虽然有一些方式可以缓解孤独的压抑,但却无法真正地排除它,能做的唯有一个“忍”字。对压抑的忍耐源于自己的追求与信仰,选择考研已注定我要成为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写下这些感悟时距离开母校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此之前总想着给母校留下点什么,以待来者。现在只能借用李商隐的《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来表达此刻难以描述的心情,“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