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赴瑞金、井冈山红色文化调研服务队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而如今的井冈山尤胜于此。”服务队成员们坐在前往茨坪的车上不禁感慨到。
8月12日,伟德BETVLCTOR1946赴瑞金、井冈山红色文化调研服务队前往伟大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心城镇——茨坪。在与当地居民、游客等采访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深入探讨红色文化,寻找深入人心的红色基因;在冒雨登上山顶凝视这那块烈士纪念碑时,我们深刻缅怀无数先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在参观茨坪村史时,我们充分了解革命初期人民群众为中国红色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队员们参观历史博物馆
红色文化传承需脚踏实地
实践团成员来到茨坪镇,依托问卷,展开街头采访,“我1953年从外地来到茨坪工作,以前这儿都是农田,现在好了改成了小湖。我是看着这片地方慢慢发展成如今这样的”。老人望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向队员介绍到。当被问及他觉得红色文化对当地的影响时,老人忽然一下子来了精神,仿佛打开了话匣子,“红色文化却是给我们这儿经济的提高带来了强有力的帮助。以往这儿就是个小山村,哪有这个湖,这么多车。你看现在,人多车多。还是得感谢中国共产党”。老人感慨道。
而在随后的谈话中,老人提到最多的便是红色文化建设的创新性,他提出红色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尊重历史,更要赋予时代性,不应消费历史,而应当以更新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主动了解历史。在队员与老人谈话时,或许是看到路过的人群中有不少穿着红军衣服的政治学习团的队伍走过,老人突然对队员说到:“现在这些穿红装的人有很多都是走个形式,没有真正体会到那种革命精神是不行的”。
聆听 :人民群众群众是铜墙铁壁
队员们在茨坪新村村委李老书记的引领下参观茨坪新村红色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分上下两层,进门即看见大幅井冈山会师图。李老在一楼大厅为队员简单介绍活动中心结构及历史后,随即带领队员们参观二楼村史展览区。在村史展览区,李老为队员们详细耐心的讲解了茨坪村从革命到现代发展中经历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那些故事中,不乏可爱可敬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更有革命时期平凡老百姓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身影。
在随后的访谈中,服务队了解到李老更是革命家庭后代。李老的爷爷名叫李尚发,1928年2月参加革命,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他带领茨坪村全村男女老少投身革命,全力支持红军,多次打败敌人进攻。在国民党的一次围剿中,李尚发为了掩护几名红军战士撤退,把自己背上的老母亲安置于一棵老树下,从此永远失去了母亲。1928年冬红军缴获食盐等物资分给群众,李尚发得了一小罐舍不得吃一直保存到全国解放后。直至1959年老人才将这罐盐捐献给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收藏。这罐盐是井冈山斗争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也是茨坪人民为了革命胜利与红军同甘共苦的生动物证。
“为什么井冈山革命斗争能够胜利?是因为军民鱼水,人民真正拥护红军,人民才是铜墙铁壁”。李老在为服务队讲解完后不禁感慨到。
领悟:红色基因,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队员们走进博物馆,听解说员详细介绍了展陈资料,通过画面、视频、展陈实物等立体直观地接触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和井冈山精神。在参观完井冈山博物馆,服务队返回住处,开展总结会议。
“红色文化不仅需要我们大学生这个群体来传承,更需要从小做起,红色文化的普及更应该面向不了解它的孩子们。也需要利用新方式、新技术,如红色教育培训会、3D画面重现等来引领更多的人传承它”一位队员看着手中的问卷感叹道。
“红色文化传承不应当被形式化,而应当真正做到宣传到心,领悟到那份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应该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另一位队员总结道。